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无缘奥运领奖台的他们,却为中国创造了历史

1

文|周航 李晓芳 潘小乐

摘要:东京奥运会今晚落幕,中国代表团以 38 金、32 银、18 铜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二。

而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的旗手是位无缘领奖台的运动员,苏炳添。往届奥运会闭幕式,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通常是身材高大的男篮运动员或金牌得主。

没人会怀疑这个决定。当苏炳添跑进 9 秒 83,成为人类百米历史上第 12 快的人、第一个站上决赛跑道的亚洲人,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位即将年满 32 岁的老将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金银铜牌,直观体现了 “更高更快更强” 的奥林匹克追求。但和苏炳添一样,很多选手虽没有奖牌,依旧实现自我突破,甚至代表族群、地区创造了新历史。

一百多年前,当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时,这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曾说,竞技运动与艺术、 品德高尚的公民共同构成了支持古希腊文明的三大支柱。我们撷取了东京奥运会 10 组中国运动员的故事,他们的成绩虽未体现在奖牌榜上,但同样值得被记住 —— 他们也完美诠释了为什么竞技精神堪比杰出艺术和高尚品德,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存在之一。

“亚洲人可以跑进 9 秒 85,这个人可能是我”

苏炳添 男子百米决赛第六名

25 岁被视作短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那时的苏炳添却失去了自信。2014 年亚运会后,他陷入了低谷,跑接力时交棒都交不出去。输得太多,他开始更换起跑腿,但第二年美国冬训,只能跑 10 秒 80,连女选手都不如。当时的苏炳添考虑过退役,他感到浑身有劲,“但一跑就跑不动”。

对一个竞技选手来说,这几乎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不断自我怀疑、否定,又不断迎接挑战、超越自己。这些都发生在短短数年间。

走出那段艰难时光,苏炳添在 2018 年达到事业顶峰。他连续刷新室内 60 米亚洲纪录,又在百米赛道上十天内两次跑出 9 秒 91,追平亚洲纪录。

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苏炳添将成绩首先归功科学和专业的训练。新合作的外教全面诊断了他的缺陷,从 “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 等体格问题,到起跑姿势不合理等技术问题,都安排了针对性训练。

逐渐跑到极限,苏炳添预测,亚洲人可以跑进 9 秒 85,“这个人可能是我。” 即使他不行,他也希望,“退役后能带出这样的选手”。

顶尖的亚洲田径运动员几乎都有某种使命感。苏炳添曾多次说起影响自己最深的人是刘翔,称他是照亮自己的那道光。

启蒙教练杨永强也对苏炳添说过这样一段话:“练短跑的人这么多,但真正有天赋跑上国际水平赛道的人没几个。所以你应该好好练,你要为参加这一类运动的人去做,去挖掘自己。”

告别短跑运动员的巅峰期后,苏炳添依旧投入了东京奥运会周期,但伤病开始频繁找上他。

2019 年,他伤到腰,缺席了亚锦赛,复出后成绩并不理想,世锦赛半决赛即遭淘汰。伤情严重时,“连腰都不能自如弯直,可能系鞋带、穿裤子这些动作都难以正常完成。”

第二年,苏炳添又拉伤了左肩,需要几个月康复。连续受伤,外界不禁担心这位老将的奥运前景。

曾有人问苏炳添为何坚持,他回答说,自己也问过美国名将罗杰斯,为何 33 岁还在跑,罗杰斯说,“为了生活!”

“我觉得这个回答特别好,生活不只是糊口,跑步是我们的职业,我们应该把自己能做到的做好,不让家人、朋友、身边的人失望,带动从事这个项目的年轻人,就把它当作一个事业来做。” 他说。

为了这份事业,苏炳添一直保持规律生活,每天晚上 23 点睡觉,早上 7 点多起床。他不抽烟不喝酒。

对一个老将来说,再次站上奥运会舞台,本身已经是意志力和自律的胜利。

东京奥运会,当在半决赛跑出惊人的 9 秒 83,历史性闯入决赛,又在决赛再次跑入 10 秒大关后,苏炳添感到的是无比满足。他说自己没有遗憾了。

几天后,接受视频采访,苏炳添说,“我们中国人破 9 秒 8 肯定是没问题的。” 他停顿了一下,望向半空,似乎有些哽咽,“但是我觉得我应该做不到了。”

第四个梦

谢震业 首次闯入奥运会男子 200 米半决赛

突破纪录的还有 28 岁的田径运动员谢震业。他以 20 秒 34 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入奥运会男子 200 米半决赛的中国人。

谢震业曾经在 2015 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过自己的四个梦想,“首先是希望成为第一个 200 米破 20 秒的中国人,第二是希望能在单项上进入世界大赛的决赛,还有就是百米破 10 秒,以及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

前三个梦想都在一项一项地完成。2018 年法国蒙特勒伊田径赛男子 100 米决赛中,谢震业成功突破 10 秒大关。2019 年 7 月,英国伦敦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 200 米决赛上,在最后的 50 米他疯狂赶超其他选手,最终夺冠,成为第一个男子 200 米破 20 秒大关的亚洲人。同年的卡塔尔多哈田径世锦赛,谢震业获得第七名,在他之前,还没有中国运动员闯入过世锦赛和奥运会级别的世界大赛 200 米决赛。

6 年前的梦想只剩下最后一个还未实现。

谢震业在奥运前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前面的那个更,其实就是我们所要去突破,去追求的,就是不断地去创造自身的一个极限,和不断地去打破人类的极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奇迹的力量,也是我们竞技体育的魅力。” 这是奖牌之外,奥运和运动本身带给人类的惊喜与感动。

“我把领奖服都准备好了”

王春雨 女子 800 米决赛第五名

红色的蝴蝶结在 800 米赛道上翻飞 —— 这是 26 岁的中国选手王春雨特意挑的,扎在头上,想要一个好运。

东京奥运会的首个比赛日,女子 800 米预赛,王春雨获小组第三,成功晋级半决赛。7 月 31 日的半决赛,她戴着红色蝴蝶结跑出 1 分 59 秒 14 的成绩,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晋级决赛。

8 月 3 日的决赛,王春雨想起了 17 年前的刘翔,“我特别记得翔哥说的一句话,谁说黄皮肤的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我觉得我做到了。” 她最终以 1 分 57 秒再次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拿下第五名,也创造了中国选手首度晋级奥运会女子 800 米项目决赛的历史。

但她哭着走到了采访区,头上的蝴蝶结一颤一颤,“我把领奖服都准备好了,所以还是很遗憾。” 语气里有失落和不甘。这是一个回老家帮父亲掰玉米棒时,也会将田间土埂当作训练赛道的运动员,来回跑几个回合,累了再到地里掰玉米。

王春雨喜欢在比赛中给自己定一些 “目标奖励”,比如闯进半决赛时,她决定如果进了决赛,就去奥运村的美甲店做一个指甲。如果在决赛中拼出好成绩,就给自己 “买一个包包”。指甲做了,但包包一直没买,赛后接受采访时,王春雨说,从参加国内的各项赛事开始,她就一直用这个奖励激励自己,但从来没有真正兑现。她说,“因为我觉得还有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目标在等着我。”

庄户人家的孩子肯吃苦

张冬 男子单人皮艇 1000 米第六名

只剩最后 250 米了,张冬奋力抡桨,连续超越两位选手,第 6 个撞过终点线。这个第 6 名,教练张福军觉得,意义不亚于苏炳添刷新百米亚洲纪录。

和苏炳添一样,张冬在半决赛付出了所有,只休息一个多小时,又驶入决赛航道,决赛成绩稍逊于半决赛。这不重要了。作为国内千米皮艇第一人,25 岁的张冬已经完成突破,皮划艇向来为欧洲传统强项,男子皮艇项目更罕见亚洲人身影。

十年前,潍坊队教练汪振吉一眼就相中了张冬 ——15 岁的他 1 米 85,高大魁梧,一看就是练皮划艇的好料。第一次坐上皮划艇,张冬就掉进了水里。他回忆,第一周练平衡,自己每天要翻 20 次。冻冷了,他上岸跑跑步,接着再下去翻。进队 60 人,只有 10 个人留了下来。再后来,只有张冬能完成全部训练。

“从庄户人家(指种田人家)出来的孩子,肯吃苦。” 张冬爷爷张克圣说。话虽如此,这位 80 岁的农村老人看到孙子的手依旧心疼不已,水泡破了形成老茧,一个叠着另一个。

潍坊本地媒体报道,张冬家境不好,特别能吃,一顿饭能吃一大盆,因此身体格外强壮。至今,他的老家村庄收不到 CCTV5 + 信号,张冬父亲舍不得开通付费频道,看比赛要搭车去女儿家。

进国家队后,训练更艰辛,最多一次要划 40 公里,出去 20 公里,回来 20 公里,五个小时一直在划。“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又累又饿。” 张冬说。

今年 2 月 1 日,张冬和妻子马青领了证。他们相识于赛场,同为皮划艇选手,马青也参加了本次东京奥运会。赛后,张冬将成绩归功于近几年中国皮划艇与世界全面接轨,“各个项目都在突破,我很幸运能赶上这么好的时代。”

男子皮艇项目,张冬队友王丛康和卜廷凯也在东京创造了历史,他们闯入双人皮艇 1000 米决赛,最终位列第八。

从激流划向静水

林文君 女子 200 米单人划艇第六名

奥运会的划艇赛事一直是男运动员的专利,这或许是因为划艇所需的爆发力与控制力对女运动员来说较难达到。但在东京赛场上,林文君成为中国第一个参加 200 米单人划艇并且进入决赛的女运动员。

东京海之森水上竞技场泛着细浪,闪烁着银光。林文君左膝跪在跪垫上,在靠近中央的第六水道等待出发。

刚开始练习皮划艇时,林文君所面对的水面远不似这般平静。2010 年,13 岁的她在参加市田径运动会时,被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教练林敬伟选中。激流回旋要求运动员坐在皮艇中,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一段湍急的人工航道,水流落差一般大于 5 米。

训练四年后,林文君陷入瓶颈期。在 2014 年省运会比赛失利后,她一度想放弃,教练林敬伟开导她:“一旦现在放弃了训练,那你的运动员生涯就只能停在这里了。”

林文君坚持了下来,在教练的建议下转换项目,改练皮划艇静水项目。当时女子皮划艇静水项目还未被列入全运会和省运会的比赛项目中。艇、赛道、规则甚至比赛姿势,对林文君来说,都是全新的。但她开始展现优势,在 2017 年亚洲皮划艇静水锦标赛上,林文君获得女子单人划艇 200 米第一名。2019 年,林文君和队友一起参加世界静水皮划艇锦标赛,获得女子双人 200 米划艇冠军。

如今,她划到了奥运会赛场。比赛进入后半程,她的桨频由出发阶段的 94 桨每分钟,逐步下降至 82 桨每分钟。虽奋力追赶,最终还是以落后于冠军 1.676 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名。“真没想到,女子划艇刚刚进入奥运会,竞争就这么激烈,国外选手的进步太快了。” 厦门皮划艇名将黄志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转播镜头对准了夺得金牌喜极而泣的美国小将哈里森,镜头的角落里是林文君划向岸边的背影,她是所有选手中最先离开的。

七,真是个吉利的好数

中国女子七人橄榄球队 第七名

这段不足一分钟的视频曾在网上疯狂传播 —— 央视记者问中国女子橄榄球队运动员杨敏:“你知道你们现在进八强了吗?” 杨敏有点懵地回答,“不知道。” 然后难以置信地连问了三遍,“真的吗?” 和队友拥抱庆祝时,姑娘们依然激动到不敢相信,带着哭腔反复确认,“真的假的?我不敢相信真的吗?”

这天上午,中国女子橄榄球队以 29:0 的分数战胜日本队,凭借积分,挺进八强。这是中国女子橄榄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这支球队在赛前历经了各种伤病苦痛。2020 年 3 月,一次日常训练中,主力队员陈可怡右肘关节受伤,需要停训几个月进行康复训练。彼时,东京奥运尚未宣布延期。26 岁的陈可怡打橄榄球将近十年,以为自己注定要错过职业生涯中或许是最后一次的奥运机会。她把自己关在厕所大哭了一场。

奥运顺延一年,运动员们的命运也在此间交错沉浮。姑娘们说,那是一段灰暗压抑的日子,几次想放弃,但又咬着牙告诉自己再坚持坚持。队里一位饱受伤病困扰的老队员说,“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最后我留在场上就是勇敢者。” 但就在 2021 年奥运即将来临时,她因伤病选择退出国家队。

2021 年 7 月 31 日,中国队以 22:10 的分数战胜了俄罗斯奥委会队,最终获得第七名。队员陈可怡在赛后写道,“我们是七人制橄榄球,我们是奥运会第七名,我是七号陈可怡,真是个吉利的好数。”

2021 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子橄榄球队的参赛人员共有 13 人,她们是:刘潇倩、陈可怡、徐晓燕、王婉钰、杨飞飞、唐铭琳、谷瑶瑶、闫美玲、于晓明、吴娟、杨敏、阮洪婷、于丽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马术三项团体赛 第九名

华天,这支创造历史的团队领军人物,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家世显赫,就读伊顿公学,但最以代表中国参赛自豪。2008 年的北京,18 岁的他代表中国首次出现在奥运会马术赛场,这个有着中英混血的年轻人便吸引了大量关注。

很长时间,华天是最孤独的骑手,2011 年葡萄牙的比赛,他拿到冠军,主办方却没有准备中国国歌,临时去网上下载,他等了一小时才领奖。里约奥运会,华天是中国唯一参赛的马术运动员,在个人三项获得第 8 名的佳绩。当时华天说:“有一天我会和更多中国骑手一起参加奥运会。”

今年东京奥运会,中国有八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李振强、李耀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父子同战奥运。和华天一起参加团体赛的则是两个江苏人:包英凤和孙华东。

34 岁的包英风曾是速度赛马骑手,20 岁时转型成为马术骑手;30 岁的孙华东则在马场做过四年饲养员,十年前加入一家马术俱乐部 ,才开始接受专业训练。

冲刺奥运会是艰难的挑战。全运会马术比赛只有两星级,参加奥运会则要在四星级比赛达标。这四年,他们都在国外度过。因为疫情,在意大利,衣食住行全部在马车上解决。在荷兰,他们过着超市、马场、比赛场的三点一线生活。

2020 年,因为赛驹 Teseo 受伤,包英凤不得不用备用马 FLANDIA2 冲线。同年,孙华东看到马腿肿了,瞬间冒出冷汗,用备用马状态起伏不定,直到 10 月最后一场比赛,才拿到奥运会参赛资格。

一位志愿者看到,障碍赛有的马跑错了路,还有的中暑了,但三个中国选手和他们的伙伴都顺利完成。最终,中国队在 14 个参赛队中名列第九,创造了历史。

我命由我不由天

女子 4×100 米接力 第六名

五年前,她们本应站上决赛的跑道,但命运并没有眷顾这四个姑娘 —— 预赛时掉棒的美国队申诉成功,单独重赛,将位列第八的中国队挤出赛场。

从那天开始,中国女子接力一直在为东京奥运会 “卷土重来” 做准备。虽然实力稳步上升,但在几次世界大赛中,她们的发挥都不理想,两次世锦赛交接棒失误,被取消成绩。

葛曼棋是两次失误的亲历者,尽管她在女子 100 米单项上不断取得突破,但对交接棒的不自信却一直存在。7 月 31 日,葛曼棋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历史,成为首位晋级奥运会女子 100 米半决赛的中国选手,赛后她却表示,自己这次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比好单项,而是要和队友配合好,比好接力的比赛。

这次的接力组合是在今年 4 月才正式确定的。首棒梁小静,反应快、起跑好;二棒葛曼棋,整体实力最强;三棒黄瑰芬,练过 200、400 米,弯道技术好;四棒 “大姐” 韦永丽,老将压阵、力拼冲刺。其中的三个人参加过里约奥运会,但对这个新组合来说,没有任何大赛经验。

东京奥运会预赛中,葛曼棋和黄瑰芬交接棒时险些失误,略微延误,但成绩位列小组第 3,时隔 21 年,中国女子接力再度进入奥运会决赛。

决赛后,四个头顶哪吒髻的脑袋凑在一块儿,正如赛前她们告诉记者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不被看好的第 9 赛道,她们跑出了 42 秒 71 的成绩,尽管比里约奥运会预赛时慢了 0.01 秒,但名列第六,创造了中国队在这一项目上的最好名次。

偶像在我隔壁泳道

王简嘉禾 女子 1500 米自由泳 第四名

女子 1500 米自由泳是东京奥运会的新增项目。决赛中,24 岁的美国名将莱德基以领先第二名两个多身位的绝对优势,成为该项目的首位奥运冠军。9 秒后,隔壁泳道的中国选手王简嘉禾抵达,由于体力分配的失误,她仅获得第四。

莱德基游至分道线边,伸出手,与王简嘉禾相握。19 岁的王简嘉禾拍了拍莱德基的胳膊,送上祝贺。

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王简嘉禾已经完成了自己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最大心愿 —— 与偶像莱德基同台竞技,并得到她的一个拥抱。预赛时,她们也在相邻泳道,莱德基游出 15 分 35 秒 35 的奥运纪录,王简嘉禾则将自己去年创造的亚洲纪录又提高了 4 秒 10。

莱德基被世界泳坛誉为 “天才少女”,夺得过女子 200 米到 1500 米自由泳所有项目的奥运金牌,持有 400 米、800 米、1500 米三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王简嘉禾同样被称为 “天才少女”,她 14 岁入选国家队,16 岁时在亚运会上横空出世,获得女子 400 米、800 米、1500 米自由泳冠军。身高 1 米 82 的她,臂展长,上肢有力量,被认为天赋极佳。

然而王简嘉禾自己说:“我不是那种条件特别好的运动员。因为我的水感不是特别好,跟其他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体重增长也是一直困扰王简嘉禾的难题。5 岁时,父母正是为了让微胖的她减减重,才将她送进了体校学习游泳。就在去年,王简嘉禾还因为超重被国家队赶回了家。

那段时间王简嘉禾在一日三餐之外,还要吃大量零食和夜宵。教练每次搜她的房间都能搜出吃的。晚上 10 点钟,吃过晚饭,要求关灯睡觉以后,王简嘉禾还能一个人吃完一张 8-10 人份的披萨饼。

王简嘉禾在家想通了,又回到国家队,用 20 天把体重降了下来。她能吃苦,作为中长距离选手,每天的训练量都在 13000-14000 米左右。孙杨也曾感叹:“在当今的社会上面能吃这个苦的人不多,我想绝对是少数。”

事实上,王简嘉禾崇拜的莱德基也并非完美的天才。她曾在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做过一次健康状况测试,包括如何移动、如何跳跃等。报告共 60 页,第二句就写着:“结果显示,非常非常普通。”

“下次还能再来,我才 16 岁嘛”

曾文蕙 女子滑板街式项目第六名

欢迎来到年轻人的世界,这里音乐永远不会停,东京湾的风吹鼓了选手宽松 T 恤和长裤。

今年,滑板首次进入奥运会,人们也看到了这项街头运动的挑战性,选手们一次次摔倒在地,然后爬起来,笑着完成下一个动作。

初次登场第五秒,曾文蕙就摔了,板子顺斜坡跑了,她爬起来继续。后面 13 轮出场,她又摔了 7 次。预赛后,右膝刚结疤的伤口又蹭破了,白裤子洇出血色,但不是旁人提醒,她都没注意。

这就是滑板,就像曾文蕙所说,“你可能会经常受伤,也可能会想到放弃,但当你真正喜欢上它时,你就一刻也离不开(它)。”

四年前,曾文蕙还是武术运动员,因为滑板入奥,被跨界选材挑中,当时她连滑板是什么都不知道。

是滑板打开了这个广东少女的人生。之前,曾文蕙内向,人生没有目标,不断参加滑板比赛,她说自己越来越开朗,也开始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目标奥运会,滑板就不再仅仅是酷炫的生活方式,而需要不断重复训练,直到每个动作成为肌肉记忆。曾文蕙还记得第一次 “下大杆”,自己站在那里哭了半个小时,“害怕”。

滑板分街式和碗式(公园赛),各有 20 名选手参加奥运会,曾文蕙街式项目积分位列第 20。队友张鑫拿到碗式比赛入场券,她之前是个啦啦操运动员。

预赛大绝招(best trick)阶段,曾文蕙一上来就完成 “尖翻 5050” 动作,拿到 4.92 的高分,闯入决赛。滑板比赛不预报动作,决赛中选手越比越嗨,纷纷挑战高难度动作,一轮里常常只有一两个人能稳定落地,其余人就是摔。

从第四掉到第六,曾文蕙也临时换动作 “尖翻 50”,比 “尖翻 5050” 板头更翘,如果成功没准能拿奖牌。

又是一摔。“无所谓啊,滑板就是这样嘛!” 赛后她说,“反正下次还能再来,我才 16 岁嘛!”

来源:极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13150.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