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今日份牛人大赏:自掏腰包搞科研,一辈子只做过 3 个课题,却拿了 2 次诺奖……
这个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凭借解密胰岛素结构和「双脱氧链终止法」(也被称为桑格法),两次拿下了诺贝尔化学奖,也成为了史上第 1 个在相同领域两次获得诺奖的人。
而桑格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定程度上和他的「钞能力」有关。
他的父亲是一位收入不菲的医生,母亲则是棉花富商家的千金。桑格的前半生大概可以总结为:有钱,很有钱,非常有钱。桑格自己都曾说过:
「如果不是父母相当富有,我很可能根本进不了剑桥。」
1943 年,25 岁的桑格博士毕业。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实在没什么特长,桑格甚至还在自荐信里写道:「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
好在,桑格顺利在母校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谋得一席职位,在这里完成了科研生涯的第一个课题 —— 给胰岛素测序。
这项看着简单的工作,基本就是一个枯燥无味的拼图游戏: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再测试、再重来…… 桑格就这么闷着头苦干了 12 年。
1955 年,桑格公布了胰岛素的结构,人类认识蛋白质,认识生命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理论基础也正是桑格的研究。1958 年,桑格凭借着这项研究摘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图 2)
然而在拿到诺奖后的 10 年里,桑格在科研上的建树并不多,「RNA 测序」是他那段时间的主要课题,只可惜在残酷的科研竞速中惜败给了康奈尔大学的罗伯特・霍利(这也是个获得 1968 年诺奖的狠人)。
桑格随后将课题转向了 DNA 测序。沉寂 20 年后,他开发出了一套高效的 DNA 测序方法 ——「双脱氧链终止法」,后来也被称为「桑格法」。(图 3)
当时学者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 80 个,而桑格团队光是完成噬菌体 DNA 的测序就有 5386 个核苷酸,更不必提后来 16338 个核苷酸的人类线粒体 DNA 序列,效率直接提升了数百倍。
「桑格法」成为了跨时代的存在,也成为了后来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基础。
1980 年,桑格和沃尔特・吉尔伯特、保罗・伯格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图 4)
完成了 2 次诺奖成就后,桑格逐渐从科研界引退。
他拒绝了大多数的采访;拒绝了大部分头衔,甚至包括英国女王准备授予他的爵位;装饰简陋的家中也没有悬挂任何纪念牌匾或证书。像个普通的小老头一样,知足常乐。
桑格留给后人的,除了不朽的成果,最可贵的还是那份科研的精神。
他并不属于天资聪颖的那类人,甚至在读书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有拿过。但他的成就,却是用常年累月的埋头苦干换来的。
认真做实验的信念贯彻了他的一生,长达 40 多年的科研生涯基本都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RNA 和 DNA 测序。
1988 年,桑格为自己写了一篇自传,他在其中总结道:「对于科学家来说,行动就是做实验。」
他就是「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的最佳诠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2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