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被领导 pua,被团队其他人甩锅搞的整个人精疲力尽,已经到了走路就会哭出来的地步。参加了一些讨论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茶话会,发现对工作的痛苦并不是我所独享的。大家一方面对现在的工作出于各种原因不满意,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团队氛围、太无聊等等,但如果静下心来思考究竟喜欢什么的时候,同样是一片迷茫,不知道这样的生活重复十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会指向何方,好像不论如何努力,距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总是非常遥远。
所有人都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生拥有无限可能,但这些所谓的无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真的有能力去做选择吗?
也许正是这样对生活意义感的追求与苟且平庸的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把我们推向了焦虑到夜不能寐的境况。
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是我们这代人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吗?
常常回想起互联网没那么发达的时候,很期待每一次的旅行,因为在自己实际到达目的地之前,很少有途径提前剧透给我那片 “远方” 的样子。所以我们常被惊喜到,正如第一次去云南才知道 “鸡蛋果” 的存在,正如第一次去上海才知道原来这里冬天也会下雨,原来国庆节的时候南京路上可以拥挤到无法行走的地步。在那个时候,“眼见为实” 的时刻,往往和 “我已在远方” 的时刻,是重叠的。我们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了自己的欲望渴求的边界。那个时候,即便在书中读到了相关场景,我们的想象总归是不清晰的且模糊的。
这时,我们的能力和工具,是超过我们的欲望的。
如今,我们在选择一个旅游地的时候,会在各种平台上先查好多攻略,可能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对这个地方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烂熟于心了,很多风景都已经被过分美颜过。因为我们的期待已经被极度具象、已经被夸大的安利贴极度拉高,这就导致旅途中的惊喜不见了,甚至充满了失望。当亲眼见到了被揭下滤镜的那片风景,心中一度后悔到愤怒,“为什么我要来这个破地方”
但即使是这种失望,也已经是好的境况了,说明我们尚且还有能力去往这片 “令人失望的远方”。而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去到的地方呢?也许这就是无力感和焦虑的来源吧。
我们现在知道的远比当年多太多了,以前模糊的概念都被精准描述:我们以前知道人外有人,可现在知道原来有人可以三十出头就财富自由;我们以前知道 “哈佛女孩刘亦婷”,可现在知道海淀区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接触的知识可能是三四线城市小孩初中都学不到的;我们以前知道隔壁班的 “富二代” 同学好像与自己没什么不同,可现在知道原来有些人从出生开始的生活轨迹注定与我们无法交错。
。。。
当那一个个的远方、那一种种理想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具象,我们知道了原来人生可以有这么多不一样的选择、这么多可能性、原来生活可以完美到这种程度!于是我们充满了期待、兴奋的想要快点到达的时候,低头看看,才发现脚下的路,少的可怜,阳关大道被挤成了独木桥。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我们想要的远方是一样的,但我们到达远方的路径却是极度有限的。
在这时,我们的能力和工具,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的。
幸福人生被过度单一的价值观认同所定义、所绑架:上学时候分数为上,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才有好未来;工作以后财富为上,一定要赚够多少钱才算成功;幸福人生就是成功人生,成功人生就是有钱人生。
独木桥式的上升通道:上学时候卷做题数量,卷分数;上班时候卷加班时间,卷工资。
无非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太大,所以焦虑吧。知道的太多有时也不是件好事情。
但是我们不傻,当发现这些独木桥并不能帮助我们到达想要的远方的时候,但现实情况又不得不走,所以我们选择 “行尸走肉” 的走。敷衍学、应付大师等新型名词层出不穷,既然在这条路上走的这么辛苦,那何不如应付应付得了,反正也不抱希望了。
但这样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这条道路已经这么痛苦了,但是还是不能帮助我们到达想要的远方的话,那么经历这些痛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迷茫,所以我们不知所措。
所以很多人选择躺平了,我已经知道卷不过你们,已经知道卷死可能也不能帮我实现理想人生,那何必呢?
Why even bother?
所以这一切桎梏的破局关键在哪里?我觉得是找到人生的另外维度的意义,做一些 “没有用” 的事情,在这些领域找到自信,哪怕是自娱自乐,只求有一片能够内心安定的地方。哪怕在这些领域,认可你的人都是圈子里的,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人认可你,但只要他是在体系外能够帮助你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多去尝试,既然工作已经单纯的沦为一个糊口的工具的话,就不要在其中纠结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去开拓一片自己的天地。也许这片天地,后面反而能解决现实问题。
来源:豆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2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