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锐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3D 版《大闹天宫》、4K 版《天书奇谭》,如今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只能靠炒冷饭刷刷存在感了。”
01
昔日辉煌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葫芦兄弟》《黑猫警长》……
你可能对上美影感到陌生,但一定对这些动画作品耳熟能详。
这些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童年时代的经典国产动画,都是出自上美影。
在上世纪 80 年代,上美影在国内少年儿童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当时的迪士尼。
这一点可以从豆瓣评分中得到反映:《大闹天宫》得分高达 9.4,有 66.2 万人 “看过”;老版《葫芦兄弟》9.1 分,21.3 万人 “看过”;《天书奇谭》9.2 分,37.1 万人 “看过”……
1986 年在内地上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虽然得分 9.2 分,但 “看过” 的只有 4.5 万人。
另外两部经典进口片也表现稍微逊色:老版《蓝精灵》8.3 分,8.2 万人 “看过”;1984 年上映的《变形金刚》8.8 分,只有 4.1 万人看过……
可见,上美影经典作品的口碑和受众面超越了很多进口动画片。
80 年代末,随着国家日益开放,当时正如日中天的上美影本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加精彩的表现,甚至挑战当时迪士尼的龙头地位。
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它却奇迹般地 “消失” 了。
事实上,从 1990 年至今,上美影依然 “活着”,并且推出了大量作品,但鲜有佳作。
比如《警犬救护队》(1993)、《猩猩探长》(1997)、《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2015)豆瓣评分都很低,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是什么原因让这家曾经的 “中国迪士尼” 如此之快遁形无踪了呢?
这一切要从上美影的首任厂长特伟说起。
特伟原名盛松,1915 年出生于上海,他和 1901 出生的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有着相似的经历。
两人都在幼年时因家庭变故而承担起了生活重担,都是在广告公司做学徒时开始学习漫画创作,也都从事过反法西斯宣传活动。
不同的是,特伟青年时期正值国内政治腐败、日本侵略,这些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者。整个抗战时期他走南闯北,东躲西藏,冒险坚持为《救亡时报》《全民抗战》等刊物创作反日、反蒋的宣传漫画。
这些坚定的信仰,日后对上美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0 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经进入黄金时代,而上美影才刚刚起步。
1957 年,上美影成立,特伟任第一任厂长。成立之初,汇聚了一批和特伟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国内动画精英。
特伟特别重视弘扬中国文化,“以后我们要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异,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作品。为中国动画在世界上争取荣誉。”
因此,上美影的早期生产制作以手工绘制为主,融合水墨、布偶、剪纸、贴纸等元素,制作精良,具有浓郁的 “中国风”。
1960 年,特伟导演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取材自齐白石画作中的鱼虾形象,让这部儿童科普片散发出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1961-1964 年,历时三年多,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了我国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在该片中,万籁鸣借鉴戏曲脸谱,创作了中国味十足的孙悟空形象。该片获得了中国电影百花奖、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众多大奖。
当时,担任《大闹天宫》首席动画设计的严定宪刚刚崭露头角,虽然只有 20 多岁,但已经是特伟重点培养的对象。
特伟任厂长的时代也被称为上美影的黄金时代,最多时有员工 500 余人,共生产美术电影作品 271 部,其中 46 部影片获得了国内外 99 个奖项。
这一时期,迪士尼公司却陷入了低潮期。1967 年,华特・迪士尼去世,之后公司内部陷入了其女婿和侄子为首的两派人马的权力斗争之中。
这场持续到 70 年代末的内耗,让迪士尼不断衰落,并退出了顶级动画公司的行列。然而不幸的是,十年后的上美影,竟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上演了内斗。
02
关键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后,上美影于 1979 年推出了严定宪导演的《哪吒闹海》,1980 年推出了《三个和尚》等佳作。
此时的一把手特伟已有 70 岁高龄,到了要寻找接班人的时候。
1984 年 9 月,在老厂长特伟的劝说下,原本只想一心创作的严定宪,最终同意继任厂长。
彼时的上美影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在 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珠三角、长三角涌现出了大量合资或集体经济的漫画加工制作公司,薪酬不菲。特别是深圳的公司,工资可以达到上美影的 8 倍。
尽管拥有 “铁饭碗” 的优势,但高薪还是不断吸引优秀动画制作人离开上美影。
1987 年冬天,上美影副厂长王柏荣便辞职,赴广州担任时代动画公司总经理。
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提高收入。
彼时,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极大限制了上美影的产能。全厂 500 人一年只生产 30 多部影片,平均每人每年只创造 1 分钟的动画,效率很低。
严定宪当厂长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固定工资制度改为酬金制。在固定的基本工资之上,让拍片多的职工拿到更多的酬金。这个改革举措在当时堪称是 “胆大包天”。
然而,这次薪酬改革,却遭到了以退居二线的顾问特伟为首的老同志们的反对。
当时严定宪承接了日本 DIC 动画公司加工动画的外包任务,这可以让上美影获得 90.5 万美元的收入,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这事却让特伟非常想不通,自己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抗日宣传,如今的年轻人就为了多赚些钱,竟主动地替日本企业做着毫无创造力的工作,完全不顾自己当年提出的 “民族化” 发展道路,真是 “堕落”。
1988 年,上美影承接了日本动画片《西游记》的加工任务,这件事最终激化了两派矛盾。特伟忍无可忍 ——“片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不符合中国民族风格”。
在反对派的强烈要求下,严定宪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外包,但代价是巨大的。
这成了上美影大量人才出走的导火索。第二年,多达 37 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先后辞职南下,占上美影核心动画人才的四分之三,即 “胜利大逃亡” 事件。
人才流失使上美影元气大伤,动画片《诺亚方舟》的制作一度陷入了停顿。
在巨大的压力下,当年,严定宪主动辞去了厂长,他对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吴贻弓诚恳地表示:“我希望以后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拍片子上。”
严定宪任厂长的五年中,上美影制作了《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系列动画片,在《聪明的一休》《米老鼠与唐老鸭》等外国动画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动画的实力。
然而,这些已是最后的辉煌。之后,上美影陷入了无尽的低潮期。
03
路在何方
“胜利大逃亡” 之后,上美影人才流失更加频繁。比人才流失更可怕的,是曾经拥有共同信念的创作集体分裂了。
1986 年出品的《葫芦兄弟》表现了 “团结就是力量” 的主题,而导演周克勤 1990 年曾如是描述当时上美影的状况:“人心涣散,直接影响到了全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上美影近 40 年来一直依靠 “师徒制” 来传承创作技巧和理念:老导演带年轻导演;老画师带年轻画师;老作曲家带年轻作曲家。
但是 “胜利大逃亡” 之后,新老两代的裂痕加深,“师徒制” 随之瓦解。
随着老同志纷纷退休,很多创作传统也渐渐消亡了。
1993 年 1 月,广电部要求相关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弃 “统购统销”。1995 年,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彻底取消了上美影的动画片发行指标。
在这之前,上美影是拥有国家资源作后盾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安排发行放映,根本不担心缺少观众。另外作为大国企,其在以前是有政府财政保障的。即便是制作成本高昂的水墨动画,上美影也不用为钱担心。
此外,由于深受国家重视,在计划体制时代,上美影几乎可以得到它想要的任何人才和技术。
而到了 90 年代,它被推向市场了,一切要靠自己,继续启动改革步伐。
1995 年,它取消了 “事业编制”。没有了铁饭碗,收入又低,更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了。
为了适应市场,90 年代以后的上美影放弃了 “民族风”,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数量大幅减少。同时,高成本的制作工艺也被抛弃,1988 年以后再也没有制作过水墨动画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连创作过程中的交流讨论环节也被省去了。一位老员工回忆:“以前创作团队是一个大家庭,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在一起研究。现在每个人的创作是割裂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上美影产量确实实现了大幅提升,但却很难再看到精品。《天堂乐园》(1996)、《牛牛和西西》(1998)、《鸭子侦探》(2000)、《超级球迷》(2003)等作品市场反响寥寥。
1990 年以后上美影曾尝试引入民营资本,成立了合资公司 “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
该公司坚持实行聘用制,并以绩效工资来拉开分配差距,并实行岗位责任制,但并没有给上美影带来起色。
1990 年以后,影院里越来越难以再看到上美影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迪士尼的作品。
这时的迪士尼公司,正重新走向辉煌。
1995 年《狮子王》在国内影院上映,收割了大量中国粉丝;第二年,《玩具总动员》在中国上映,让人们领略了 3D 动画的魅力。从此以后,迪士尼几乎霸占了中国影院的动画片市场。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上美影开始模仿迪士尼,与此同时,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元素。
在拍摄《宝莲灯》时,导演这样鼓励创作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歌舞片的内容,这类内容已经被迪士尼证明,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然而,上美影抛弃的 “旧瓶” 和 “旧酒”,恰恰是迪士尼的内核所在。
2006 年以来,迪士尼先后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并通过全产业链运营确立了其在 3D 动画领域的领军者地位。
在现代化表达方式和特效的外表之下,迪士尼一直都很重视西方经典文化。比如《狮子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冰雪奇缘》取材于安徒生的《冰雪女王》。
而从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哪吒》《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动漫市场仍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另外,师徒式的承接模式被废弃后,上美影并没有建立起像 “迪士尼动画学院” 那样,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机制,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割裂。
铁饭碗被打破后,上美影一直没有找到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而迪士尼早已深谙 “人性化管理” 的精髓,高额薪酬之外,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免费班车和宿舍,为员工子女提供奖学金,给员工和其家人定期赠送迪士尼乐园的门票等措施来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事实上,国内动画工作室正面临着国漫崛起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市场,还是受众,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影业通过投资 20 多家上下游公司,构建了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推出了《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动画电影。
相比之下,近几年来,上美影则不断萎缩,员工数量已经从辉煌时的 500 人,减少到 100 人左右。就在几个月之前,网上甚至谣传它已经被迪士尼收购。
据天眼查,目前上美影为上海电影全资子公司,依然是 100% 国有控股,包括 “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 在内的几家为践行改革而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已经注销。
《电影艺术》杂志曾于 2011 年刊文指出:“特伟的局限是时代决定的,特伟和上美影的经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文化产业命运的一个缩影。中国动画电影要走向再度繁荣,必须以此为思考出发点,并需要完成超越。”
急需一场翻身仗的上美影,近日宣布,与 B 站联合出品原创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试图致敬历史、再造经典。概念预告片给观众留足了悬念,然而,二者产生的化学反应仍有待揭晓。毕竟,上美影在 B 站仅有 14 万粉丝,在这个时代能激起多大水花呢?
继续在改革的路上摸索前进的上美影,还能扛起动画国潮复兴这面大旗吗?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2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