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民企并不都在卖菜,星云M1一公里回收成功,相当于猎鹰 9 哪一步?

如今的美国航天界,私营公司的表现似乎比 NASA 更为抢眼,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龙飞船、星舰,山脉公司的迷你航天飞机、蓝色起源的亚轨道飞船,还有毕罗格的充气空间站,可谓是百花齐放。反观我国的民企,似乎都沉醉在菜市场里,连抬头看一看天都不愿意。说到中美的航天,很多人肯定有这样的印象,但是你错了,中国也有很多出色的民营航天公司,比如江苏南通的深蓝航天,最近它的 “星云” M1 试验火箭,就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液体火箭公里级垂直起飞和回收试验。

星云 M1 公里级试飞

12

相信这两天大家也看到了这条新闻,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啥了不起的呢?我们用美国最知名的私营航天 SpaceX 做类比,“星云” M1 大概相当于它们的 “蚱蜢” 火箭,而 “蚱蜢” 则是 SpaceX 最为成功的 “猎鹰” 9 火箭的摇篮和母亲。

蚱蜢火箭

从某种程度上说,深蓝航天差不多发展到了 SpaceX 在 2013 年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进化和迭代的速度,比 SpaceX 更快。以 “星云” M1 为例,它自去年 7 月首飞,历经三次试飞,高度从 10 米到 100 米再到 1000 米,用时不到 10 个月,还同时实现了横向移动,最后稳稳降落在离靶心不足 0.5 米的位置。

星云 M1

而 SpaceX 的 “蚱蜢”,前后飞了 8 次,历时一年多,飞行高度分别为 1.8 米、5.4 米、40 米、80 米、250 米、325 米、255 米、744 米,直到 2013 年 8 月 13 日才实现大约 100 米的横向移动,但当时的飞行高度仅为 255 米。

蚱蜢火箭

实际上,测试过可回收火箭的公司和国家队很多,有些还有比较成熟的产品,比如蓝色起源亚轨道的 “新谢泼德” 火箭,甚至国内也有翎客航天,当时它 1.5 吨重的 RLV-T5 可回收技术验证火箭,已经飞到了超过 300 米的高度。但深蓝航天是继 SpaceX 之后,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

翎客的 RLV-T5

RLV-T5 成功降落之后对地面的烧蚀

不过,从公开的画面来看,“星云” M1 的落地动作比较生硬,最后未有减速和调整过程,在火箭推力矢量控制方面还需更进一步。其次,“星云” M1 采用的 “雷霆” 5 发动机,使用 3D 打印技术完成制造,真空推力 50kN,通过电动泵可实现 50%-110% 推力调节,通过针栓式喷注器实现发动机不同工况的稳定工作,但与 “蚱蜢” 的 “梅林” 发动机还有很远的距离,更别说 SpaceX 现在的 “猛禽” 了。

“雷霆” 5 发动机

梅林 1D 发动机

“蚱蜢” 的起飞重量达到几十吨级,而我国的可回收技术验证火箭一般才一两吨,或者几吨重,相差较远。而且 “蚱蜢” 后几次回收飞行,直接用 “猎鹰” 9 的第一级来验证了,可谓是一步到位,直接装上第二级就可以发射卫星了,成熟度比较高。

蚱蜢是几十吨级的

星云 M1 的大小

当然,我国航天在可回收复用火箭领域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而且除了深蓝航天之后,国内还有许多企业和国家队正在这一领域加速前进,比如前面提到的国内最早搞火箭回收的翎客航天,虽然经营困难,但今年 2 月,它的新一代亚轨道全复用火箭 RLV-T6,已经在江阴高新区的火箭总装基地首次亮相,准备在今年内冲刺百公里轨道高度,整体看起来成熟度比较高。

翎客航天准备再冲刺

除此之外,星际荣耀也正在开发可回收复用火箭,他们的双曲线 3 号火箭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计划 2024 年发射,可复用 20 次。而国家队的 “孔雀” 试验飞行器、长征 8R、长征 6X、新 921 和长征 9 号,也都在复用回收的路上快步前行。

双曲线二号的着陆缓冲装置

来源:蓝色冲击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30540.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