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汽车。一篇名为《电脑控制汽车》的文章中描述了与现代自动驾驶汽车类似的想法,这就是自动驾驶理论的 “萌芽”。
而在 1995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员将这套理论付诸实践,研制了一辆无人驾驶小型货车。这位研究员与他的同事驾驶着这辆小货车穿越了 2797 英里,但他们必须全程控制速度和刹车。
2004 年,为了促进自动驾驶进一步发展,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举办了 DARPA 挑战赛。首届比赛在美国莫哈韦沙漠进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车辆完成比赛,走出沙漠。拥有最好成绩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汽车 Sandstorm 仅行驶了 11.78 公里。
第二届 DARPA 挑战赛与 2005 年 10 月 8 日举行。赛前共有 195 支队伍报名,其中 43 支车队通过审核进入了资格赛。资格赛按所用时间、通过项目数、绕障碍物表现、以及比赛完成度 4 个方面进行排名,23 支队伍进入了决赛。这一届比赛最高奖的金额提升到了 200 万美元。
2005 的比赛视频,很是激动人心。史上第一次,五辆无人驾驶汽车使用人工识别系统,成功通过了路况恶劣的沙漠赛道。
2009 年,Google 挖来了斯坦福自动驾驶团队,自动驾驶从军方赞助学校主导研发开始了公司主导的商业化征程。
2015 年,谷歌完成了其在一条公共道路上的首次无人驾驶之旅。三年后,Waymo 推出了 WaymoOne 叫车服务,让亚利桑那州的乘客乘坐人类驾驶的自动驾驶小货车。去年夏天,这些汽车开始独自招揽顾客。
上述内容基本上都是从网络上拷贝的,下面我说一说文章的主题。
自动驾驶现在遇到的尴尬是没有找到商业模式。
从开发侧讲投入巨大,许多 IT 类公司都在这个赛道投入了巨大的研发。但是,市场不买单。
即使你的自动驾驶完成了 99.9% 的场景,仍然缺乏商用价值,因为万一出事会死人。虽然,人工驾驶也有出事的概率。但人们已经接受了人工驾驶会出事的现实,做到 100% 的可靠性太难了,就像是用于芯片的单晶硅,就算 11 个 9,里面还是有杂质,无法做到 100% 全是硅原子。
一方面花费巨大,另外一方面没人为此买单,还有一点就是未来既有可能成为标配,厂商因此也无法放弃。
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公司有几种策略。
第一,作为汽车公司,先不管自动驾驶。王传福就是采取了这个策略,因为电动汽车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就两点,运营成本极低,体验也好。不需要自动驾驶,即使有很好的自动驾驶,作为消费者也不敢拿命试验。据说,美国在高速公路上很多人开起自动驾驶开车睡觉了,但是,车的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城市中行驶的。
第二,IT 公司,只搞自动驾驶的,和汽车厂商合作无门。因为开发成本这么高怎么也得要点钱吧,可是消费者并不是为此买单,汽车厂商怎么给你钱。况且,汽车厂商并不放弃自己研发自动驾驶,因为未来这有可能成为关键点。所以,拿着自动驾驶系统找车厂合作的商业模式现在是很难搞的。
第三,找一些适合自动驾驶的场景从小处做起。现在已经有很多厂商涌入了这个赛道。Google 的 Waymo,百度都在搞出租车自动驾驶试验区。更多的厂商在矿山、码头等人烟稀少的地方用自动驾驶代替卡车司机。出租车这个市场在中国每年大概 8000 亿的收入,司机收入占 50% 左右,这是最大的一块市场,但出租车是场景最复杂的,注定是自动驾驶最后一块成熟的业务。矿山码头之类的,用自动驾驶替代司机会让效率下降,再说这个场景下,司机费用占比不高,用自动假设的动力不足。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这种小场景是没有意义的。当作练兵和爬坡的梯子是可以的,我觉得也是必须的。
第四,找一个中小城市,忽悠政府配合搞车路协同,这有可能会降低自动驾驶的难度,增加可靠性,是自动驾驶走向全面成熟的途径。然而,再小的城市也复杂,会死人的东西很难搞,目前也有少量厂商走这条路。
最后,我认为单纯搞自动驾驶不搞汽车的公司没有出路。记得 10 多年前很多公司搞智能机的 ROM 不?他们当中有一家搞成功了吗?
自动驾驶会成为汽车行业的 ROM,能搞汽车的都会自己搞,绝无可能用第三方 ROM,这就是我有实际意义的支招。
就连最牛 B 的 Google Waymo 也没戏。自动驾驶不会是 Android 而是安卓下面的 ROM。
在商业中,有些东西是不可分割的,这得决堤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你搞的是那个小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东西能分析,却无法做出逻辑严密准确的判断。遵从现实的自然选择,成了炮灰又烧钱又折磨人,所以,不准确的预判商业模式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做这件事。
来源:曲高和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3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