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n_shi:对于卖名校学历这件事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都是负面的,但是现实这个事情不得不做。这里就要提到大学扩招的设计原理了。原先中国大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一起考试,少数人进入大学,接受免费的高等教育,毕业了还包分配。到了90年代末,就改了。有了5000块的学费,同时大学大规模扩招。
这个制度设计的人叫汤敏,他当时提出的基础就是老百姓相信教育有用,所以可以通过大学扩招来拉动消费。反对他的人都是搞教育的,因为这些人相信教育质量很重要。盲目扩招,连理工类大学都要去搞法律专业,教育质量能保证吗?教育质量都保证不了,孩子前途有保障吗?
有。
因为对广大群众来说教育质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只要经济有高速发展,那么大家都会有工作。教育质量差,毕业了就边学边做。经济增速下来没岗位,你学的再好也没用。
那么汤敏这个政策设计真正打动领导能够被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他自己是那么说的:
“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那个报告之所以引起注意,最关键一点其实还不完全是刺激经济,而是当时我们提出扩招可以部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1998年正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的时候,当时估计全国有1500万下岗工人。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进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跟下岗工人竞争,市场就业是有限的,在很多领域内下岗工人竞争不过年轻人。我们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年扩招一倍,扩招的学生要在学校呆四年,等于是让三分之一的下岗工人有了工作或者至少没有被年轻人抢走工作机会。我们当时判断,国企改革是阶段性的,有了这几年的缓冲,下岗的压力会小一点。事实上,2001年后,下岗的高潮就过去了。”
这就是政策通过的初衷,把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延后。不是社会需要高学历,而是扩招让年轻人去读大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的父母掏钱拉动教育消费,另一方面还能延缓就业压力把问题留给未来。
所以当时设计扩招就没有什么通盘规划,像上面提到的理工类学校都要搞法律类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可能实验设备都跟不上都全面上马。这些专业后来都有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到了今天,再扩招已经扩不下去了。但是不变的是大家还是相信教育出身论,觉得大学品牌是自己的“出身”,愿意为这个好出身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
财政有压力,教育上的投资不可能再扩张;就业有压力,需要学生进学校。那么该怎么分流呢?
两条腿走路。
少数的基础科研类的硕士岗位当然还是国家主要赞助,让大家去考,科研只需要少数人去做就行了。就业特别差的,但是已经开设了很多的比如文科类的专业呢?缩短学制,提高学费,把学历卖给有钱人。
提高学费,穷人家的孩子就不会去读那些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的硕士学位,有钱人家的家长送孩子读个高学历,花钱买个硕士文凭也满足了心理需要,同时减轻了财政对这些无用专业的投入,拉动了消费,老师也能有高收入。有钱人家的孩子多去读几年硕士,毕业了找不到工作问题也小的多。
一举多得。
大学卖学历给有钱人这件事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都不好,但是你细细想想就知道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就业找工作赚钱,有的人读书就是为了听上去好听,大家路都不一样,没必要放在一起比。
最关键的,是钱不够,只能那么干。大家接下去几年就会很明显的发现高收费短学制的名校硕士位置大幅度增加,而国家出资的,相对学术性更强的硕士位置会大量减少。很多高学费的专业也会陆陆续续开出来。
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也就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