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同事跟我说,按他的观察,许多中国人的工作模式可以用三条规则概括:
对上,立刻响应迅速执行,哪怕不理解也先一口答应
对下,督促检查时时跟进,一刻没响应就无比担心
对平级,“这问题别问我,我只是打一份工,这不关我的事”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听到地狱笑话了…… 欢迎来到主播嬴政的直播间,接下来要推荐的书都太火了,好多小伙伴都入了坑
大大方方承认就得了,现在全世界的主要消费国还是美国和欧洲,他们不花钱,全世界的经济一塌糊涂,整个亚洲现在出口都有问题。(@九边 Pro)
我们这些 90 年代初出生的人有一天将会是最后一批还记得互联网出现之前生活的人 ——ElliElephant
某企业家 δ 想活到 150 岁,投资参与了多个抗衰老研究项目,每天坚持多组抗衰老疗法。
某企业家 γ 想活到 150 岁,每天坚持中医养生。
上面两条消息会引发出完全不同的舆情。人们恨 δ,但对 γ 不感兴趣。 (@t0mbkeeper)
该离职时就离职,千万别有亏欠感!
你与公司只是一纸合约的关系
你提离职,不会对不起任何人
你提离职,只是为了自己求一个更好的发展!
金庸笔下的乞丐每天不急于讨饭,却整日里想着行侠仗义,保卫大宋。 他们从不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的贫穷,却一心琢磨着金狗蛮夷亡我之心不死,生怕大宋灭了之后,做不成乞丐。(忽闭咧咧)
如果一段关系因为很小的事情破裂,那说明它要么已经死亡很久了,要么是从未开始。另一方面,如果关系的基质还在,哪怕说了分手,它也不会真的导向分离。我曾经说过,人的言语并不是总能承载自己的核心意图,分手在一些关系里只是一个人在借助另一个人对于分离的恐惧来表达自己愤怒和难过的程度。
什么代表着真正的破裂呢?我认为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核心位置的离开,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情感区域对另一个人关闭,并且留下的位置越来越少。这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看起来还留在原地,却在心理上不断撤离的动作。这是一个连续的微观过程 —— 是那些高频稳定的欲言又止、生理抗拒、不耐烦、暴躁、厌倦、无感、分享热情的丧失、重现浮现的孤独感和欲望,甚至是两个人默契的共同回避。所以当人们只关注宏观事件时(忠诚、出轨、背叛),很可能有一只振翼的蝴蝶蛰伏在关系中彼此不能看见和不愿触碰的地方,酝酿着宏观分离的发生要素。(@崔庆龙)
上班时候我有时候想,这不是我的事业,只是我用来谋生的工作,所以老板画的大饼对我没有什么诱惑,我只想加工资 (@打工我会饿死)
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你只用回一句「那又怎么样?」就能把对方气到。
一个冷知识:有研究表明,骂脏话可能可以帮助人忍受疼痛。
在我奶奶的临终之际,她对我爷爷说:“亲爱的,天堂再见!”
从那之后,我爷爷每天都干些偷鸡摸狗的坏事儿。
一对朋友在酒吧见面,开始聊天:
- 昨天我女友来找我,说她怀孕了。
- 真的假的?你说啥了?
- 啥也没说,我哭了。
- 嗯?为什么?
- 我太清楚没有爸爸的童年是什么滋味了。
——Edireven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