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识猷:#资助八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妇 #这事吧,资助人肯定郁闷,受资助人也肯定觉得 “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
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呢?
一个是个人要对抗大结构,不一定每次都抗得过。
二是个人在做慈善时,无附加条件的资助可能是反人性的。
其实很多时候,父权制是会奖励顺应并加入其中的个体的,所以有时候对个人而言,最有利于自身的选择就是 “打不过就加入”,尤其是在这个人资源匮乏、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这时候指责个人的选择,认为个人一定有更好的选择,有可能落入一种 “何不食肉糜” 的困境。
有句话说,“女权主义运动对抗的是结构,呼唤的是群体,保护的是个人。”
个人的选择,不必做过多过细的审视。没有人的人生经得起这样的审视。何况结构中得利者的人生反而少受审视和追问。
去寻找不公平的结构,辨识不公平的结构,反对不公平的结构。
水滴石穿,功不唐捐。
***
然后,关于资助者的郁闷。
这肯定郁闷,换谁不郁闷?
普通人都是出卖自己人生去换钱。现在的结果等于是她送出去自己的一部分人生,希望能削弱一点父权制,然后发现某种意义上 “资敌” 了,反而增强了大的结构。
也谈不上 “干涉受资助人的选择”。她就默默胸闷,回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个贴,也隐藏了对方身份,很有分寸了。
别说资助者有道理,哪怕她没道理,“情绪” 本身都是合理存在。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个人在做慈善时,无附加条件的资助可能是反人性的。
当然,受资助者的人生选择还是不应受过度干涉。
在以上限制条件下,其实可以设计出附条件的资助方案,比如 ——
* 受资助者在毕业后,需要开始资助至少一名类似情况的失学女童。
这样,资助者的初心得到了尊重和流传。受资助者也依然能很大程度地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如果受资助者的人生选择使得她甚至无法资助一个 “当年的自己”。那么,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下自己的选择?)
***
最后以曼德拉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
“愿你的选择映照你的希望,而不是你的恐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5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