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冬:关于怎么看待苹果发布的 Vision Pro,个人的一个视角,不见得对 —— 需要思考苹果如何才能持续保持每年一千亿刀量级的净利润,以及,苹果的净利润为什么能来到每年一千亿刀量级。
两年前瞎说的一个观点 —— 在 “电子产品通缩” 浪潮中,只有苹果保持了 “通胀”,在全球名义财富增长、甚至是全球前十亿人群的名义财富增长中,瓜分的羹没有变少 —— 把电子消费品做出了类似茅台、轻奢品、核心城市房产的需求侧吸引力。
也就是必须持续有新的亮点,来和不断下降的电子消费品支付意愿对抗,和摩尔定律降本的一面对抗 —— 如果新体验 / 新能力奔跑的速度赶不上摩尔定律降本的速度,那么消费者就会降低换机频率,减少换机预算,享受性能更强、支出不变乃至更少的技术进步红利。
也就会陷入传统 PC / 非苹果智能手机一样的通缩红海,从 “技术引领型公司” 跌落为 “内卷营销型公司” —— 按人群画像和消费场景划分格子,用机型海把每个格子填满,通过精细化运营,pk 一丢丢差异的产品定位、营销 ROI 和各环节成本,来谋求相比于其他同质化对手多一丢丢的生存空间 —— 结果无非是 “赖活着”,和苹果一个量级的出货量,只有苹果几十分之一的利润和市值。
苹果(乃至曾经那个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的思路则是 —— 必须坚持能力上的引领,把需求端稳住,特别是全球前十亿人群的需求侧,坚决不能通缩,最好能持续通胀,让这部分人群保持旺盛的掏钱包意愿。
过去几年的机会是互联网视频化,也就是视频摄入 -> 视频加工 -> 视频展示、以及视频化互联网的使用和交互体验的整个链条。苹果(以及曾经那个最具潜力的对手),就是在整个链条做工,致力于让自己成为信息摄入、处理、展示和交互体验上的领跑者。
最终苹果实现了最强的视频拍摄手机、最强(特别是视频处理能力)芯片的引领和持续下放到全家桶产品、最新显示技术的引领和持续下放到全家桶产品(比如 miniled),以及苹果的传统长板 —— 系统、生态、交互、设计。
最终实现了(如图):
1、出货占比稳定,全球市占率保持在 15%-20%,没有被同质化红海逻辑的厂商卷死。
2、营收占比稳中有升:2022 年在全球智能手机营收中的占比达到 48% 的历史最高。
3、利润占比稳中有升:2022 年在全球智能手机利润中的占比达到 85%。
那么视频化之后呢?
如果互联网的载体停止迭代,信息摄入、处理、展示的进步不足以带来消费者体验上的本质差距,那么从长远来看,苹果的上述通胀逻辑、跑赢逻辑、年均千亿美元量级净利润,也是难以维持的。
因此就必须继续带来变革 —— 消费级视频摄入能力从 2D 走向 3D,消费级信息展示能力从 2D 走向 3D,低学习成本高可用性高实用性的 3D 空间交互能力,以及其背后 所基于的、所牵引的(供需一体两面) 算力和显示能力进步。
Vision Pro 给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M2/R1 芯片 + 4k microled + 纯眼球 / 手势交互,让上述变革第一次看到了可能性的曙光。
当然,这还只是一缕曙光 —— 在输入、处理、显示、交互,以及他们的组合上,迈过了一个能力上的阈值(1、只是能力上的,2、只是阈值)。
剩下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 芯片制程继续提升 (这里仍然是供需一体两面,供给端能力和产能提升,离不开需求端 / 产品侧的引领),来实现更低的能耗、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microled 的成本还要进一步下降。
也许(只是也许)到 2025 年、2026 年,能见到 2nm 芯片驱动下的,1500-2000 美元量级(iphone 平均售价增长曲线延长线,如图 2),机体更轻,耗电更少,续航更长的普及型(相对而言)版本,以及因为这种普及所带来的内容端生产能力的提升,继而进入生态的正循环。
当然,这都是一种假设,假设人类真的有大规模的 3D 沉浸式需求,假设 3D 沉浸式能力真的能带来体验和能力上进一步飞跃,假设整个正循环生态能建立起来(就好比 iphone 曾经带来的那样)。
但不管怎样,都要去尝试、去突破。如果不敢走出这一步,不敢把下一代生态的可能性去牵引起来,就会走向通缩、内卷、红海、平庸。
如果赌赢了,就能继续引领需求侧通胀(全球前 10 亿消费者持续掏钱众筹)和能力侧壁垒(芯片、显示技术、系统生态、交互能力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6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