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未来30年,中国经济依靠什么来增长

本文内容写于 2022-10-07

先说结论:

① 在科技创新没有获得有效突破的存量博弈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 “吃掉” 西方的高端产业来完成;所以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并不是科技产业引领者,而更多还是一个追随者。

② 就西方内部而言,面对中国的 “产业进攻”:西欧日本处在守势、而且未来大概率守不住;美国则一边做防守 (“小院高墙” 政策,高科技对中国卡脖子),一边在尝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③ 美国尝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的两个思路:一是太空殖民,以马斯克的 Space X 为代表;二是元宇宙,以扎克伯格的 Meta 为代表。

01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不像马斯克一样去造火箭,而是砸钱整合菜市场?

不少人批评中国企业家不像马斯克一样去造火箭,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而是砸钱去整合菜市场。但其实,这种批评恐怕是脱离实际的。

之所以说 “脱离实际”,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增长方式就是 “模仿 - 承接 - 吸收” 西方产业和技术。目前中国依然处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政策指挥棒也是 —— 向高端产业攀爬,攻克西方技术卡脖子领域。

按周其仁的话来讲:

中国制造摩托车,西方制造汽车;过两天中国开始制造汽车,西方退出汽车转而造飞机;现在中国要造大飞机,结果把西方逼得去造火箭和宇宙飞船……

但问题是,火箭和宇宙飞船这种尖端科技、所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太少。结果就是西方中产阶层逐渐坍塌,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必然导致阶级对立严重,体现在西方就是左右之间撕裂越来越严重。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处在 “产业进攻” 一方,西方处在 “产业防守” 一方;西方去造火箭和宇宙飞船,你可以说是更有产业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但也是被中国逼到不得不如此的。

很多人看不起整合菜市场和出租车,但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能够为中国普通人带来多少就业岗位?同时,这也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 (仓储 + 物流网络) 的一部分,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 “没有技术含量”。

倘若中国企业家真的都去砸钱搞火箭和宇宙飞船,那么火箭公司给出的招聘岗位,恐怕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接不住。且不说搞火箭和宇宙飞船,就是制造芯片和光刻机,大部分人也都做不了。

从国家政策方向的角度来讲,我国当下的主要产业目标是向高端产业攀爬;之所以定下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就业:自今年起,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 1000 万,要给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国人提供高薪岗位,就必须要攻下西方高端产业;否则,如果我们一直被摁在中低端 (不太赚钱) 产业里,公司都不怎么赚钱、又怎么给员工发高薪?

从企业家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一代目,起家于 “模仿 - 承接 - 吸收” 西方产业和技术。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追赶者和模仿者的角色、这也是时代决定的,你让他们突然改掉之前 30 年以来、已被证明过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模式,这并不现实。

比如雷军就感叹过,马斯克做的事,是中国企业家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我们只能在他后面追随。雷军的擅长是利用中国现有产品链进行整合,生产出高性价产品 (从手机到电器,再到电动车),而不是像乔布斯、马斯克一样创造出新的品类、甚至引领产业发展。

雷军的 “人品好 (没有乱七八糟的幺蛾子)+ 学霸 (武汉大学 & 提前毕业)+ 极度勤奋”,在所有中国企业家里已经算顶级。他况且如此,更何况大部分中国企业家都不如雷军 —— 你可以将之视为,时代局限性。

任正非和华为绝对是异类,我们能出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是幸运,而不能将之视为常态。

综上,无论从国家政策方向,企业家路径依赖,还是从产业给普通国人带来的实际利益来看,都不支持我们先于美国去探索 “星辰大海”。

从投入产出比来计算,“创新” 几乎必然意味着浪费。比如从 A 点到 B 点的突破有 10 条路,可能只有 1-2 条路能走得通;创新就是去趟每一条路,而趟每一条路都意味着给这种探索匹配相应的资源;如果趟路失败,这些资源也就 “打了水漂”,即被浪费掉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创新” 是奢侈品。我国真的已经富裕到,可以不管目前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附近、还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 而把更多资源浪费到 “创新” 上吗?

现阶段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难道不是等着美国把路趟出来,我们再去跟随吗?中国企业家对西方的模仿和跟随,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研发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当年中国还不富裕 + 中国企业也基本处在低端产业的生态位,盈利有限不足以支撑需要大量投入且存在巨大风险的研发。

这也是中国当年和现在,所选择的主流创新路径。成事,要同时具备 “有意愿” 和 “有能力” 两个因素,我们现在即使 “有意愿” 去创新和研发,但恐怕还没有富裕到可以砸大量金钱、并在创新上并容忍相当程度浪费的地步,即能力上并不那么具备。

事实上,现在大规模砸钱的半导体产业,对我国来说算创新;但对美国来说,属于 “旧产业”。我们依然是在趟,西方已经走过的、确认走得通的道路;严格意义来讲,这并不属于创新。

所以,中国未来 30 年,主要的增长空间其实就是逐步吃掉西方的高端产业。只有先吃掉所有高端产业、把蓝星科技都踩在脚底下,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做引领式创新。

02 西欧日本处在产业上的守势,而且大概率守不住

全球三大科技和工业中心:西欧,北美,东亚。

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为了维持自身地位,最核心的策略就是不让亚欧大陆整合起来;否则,美国就被孤立和排挤出主流世界,从而失去领导力而被边缘化。

基于以上,美国承袭了英国的 “离岸制衡” 政策:

① 在西欧,树立俄罗斯这个敌人,让 “俄罗斯 VS 西欧” 相互制衡,从而让欧洲无法整合。

② 在东亚,利用中日韩的历史积怨,让东亚各国无法整合;同时,利用台湾制衡中国大陆。

……

德国前任总理默克尔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北溪二号,把更多俄罗斯廉价油气引入德国等,其实就是在整合欧洲。

事实上,德国工业就是建立在 “西欧技术 + 东欧廉价劳动力 + 俄罗斯廉价油气 + 中国市场” 基础之上的。

以德国燃油车产业链为例,BBA (奔驰 + 宝马 + 奥迪) 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还供养着德国的 “燃油发动机 + 变速箱 + 相关产业配套” 这一整条供应链。

然后德国工业溢出到东欧,在那里建设工厂并利用东欧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 (可以类比中国之于越南),再利用廉价的俄罗斯油气 —— 高技术 (德国技术 + 供应链)+ 低成本 (东欧人力 + 俄国油气)= 有竞争力的产品。

最后,再把这些产品销往中国,中国汽车市场为 BBA 提供了利润大头。

德国作为欧盟老大,和欧洲经济整合者,是需要和中俄搞好关系的。如果德俄对立,德国就会失去俄罗斯廉价油气 (已经失去);如果中德对立,德国就会失去中国市场。

……

美国玩 “俄罗斯 VS 西欧” 制衡术,利用北约东扩不断挑衅俄罗斯,结果造成俄乌战争。

从中短期来看,美国是秦始皇摸电门 —— 赢麻了:

①比如欧洲不买廉价俄罗斯油气,就得高价买美国油气;比如欧洲增加国防预算,就得买美国军火;比如欧洲发生战火,相当一部分资金就会离欧赴美…… 这是短期,美国可以通过吞食欧洲来缓解自身经济压力。

②中期来看,美国通过撺掇俄乌战争,让欧洲至少十年之内无法再整合。所谓的 “中美脱钩”,雷声大雨点小;但西欧和俄罗斯的脱钩,则是正在发生的事。欧洲失去廉价能源,必然冲击其工业;而欧洲尤其德国的工业被削弱,首先受益的就是美国…… 也就是说,美国赢得了 “制衡西欧” 地缘操作胜利、并通过削弱欧洲工业提升了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但是从长期来看,美国却输掉了不少 “无形资产”:

③削弱欧洲,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就是削弱美国自身信用,包括美元的影响力。

比如欧美没收俄裔房产游艇等资产 —— 顺便说下,切尔西前老板、亿万富豪阿布拉莫维奇,其母亲就是乌克兰人,父亲是俄裔犹太人,所以阿布也有以色列国籍。虽然阿布同时兼具乌克兰血统和犹太血统,但依然被认为是俄罗斯人而被欧美严厉惩戒,冻结资产。

甚至于针对国家而言,美国可以冻结俄罗斯的外汇储备!

这就动摇了欧美所宣称的 “私有财产神圣可不侵犯” 的信条,也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信用。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倘若以后台海…… 那么中国人在欧美的资产,包括中国的美元外储也很可能遭受同样待遇。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比如 @LeBonHomme 就认为俄乌战争是 “美国搞砸了”,也不存在 “美国能靠欧盟解体吸血续命” 这个可能性,因为 “欧盟解体触发的地缘政治变革会先让自由主义秩序完蛋,连带着美元霸权体系完蛋”。

此外,“如果欧盟解体,欧元完蛋,那么也意味着自由主义秩序在欧洲终结。这种情况,自由主义世界除了美国,就只剩英日澳的话,一样维持不了全球霸权了,那么建立在美国霸权之上的美元霸权一样会加速覆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次俄乌战争,整个欧洲都是输家。不仅仅是西欧等产业发达国家,也包括东欧等产业配套国家,更包括乌克兰和俄罗斯。”

……

总之,西欧工业由于和俄罗斯廉价油气脱钩、导致产业竞争力大幅下滑,甚至部分产业永久性的断裂,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这种情势持续下去,欧盟可能会在未来解体。以及,国人所羡慕的西欧北欧高福利,也将在未来不复存在。

西欧的高福利政策,是建立在 “吃祖产老本 + 把国防外包给美国 + 获得俄罗斯廉价油气 + 获得中国廉价商品和广阔市场” 上的:现在丢掉了俄罗斯廉价油气使其制造业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大幅增加国防预算…… 让高福利政策的基石越来越立不住。

至于日本,产业上可以视为弱化版的德国 —— 同样依靠燃油车产业链立国,但在发展电动车上比欧洲更为保守;也同样跟随欧美 “制裁” 俄罗斯,再加上日元贬值使得进口油气的成本不断增加…… 那么结局,大概率也会跟西欧差不多。

无论日本还是德国,很难守得住中美电动车对其燃油车的冲击。

综上,如果说中国未来 30 年的增长、主要依靠吃掉西方的高端产业;那么中短期来看,我们吃掉的会是欧洲和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德日の燃油车产业、日本の机器人产业、德国的化工产业等等。

03 美国一边产业防守,一边试图开辟新的产业空间

西欧日本守不住,但美国现阶段可以凭借自身产业优势地位,通过 “小院高墙” 来遏制、或者至少延缓中国向高端产业攀爬的速度。

打毛衣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但在科技卡中国脖子,现阶段还是能够起到效用的。这方面就不再赘言。

这里准备重点去讲的,是美国试图开辟新的产业空间。

美国尝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的两个思路:一是太空殖民,以马斯克的 Space X 为代表;二是元宇宙,以扎克伯格的 Meta 为代表。

这里也顺便讲下,西方遇到增长阻滞、解决思路不是像东亚这样 “卷” 死竞争对手,而是试图拓展新空间。比如之前欧亚贸易通路受阻,西欧开启大航海时代、然后去搞殖民掠夺;马斯克的 “火星探索计划”,如果能够成功、无疑是为蓝星开启了新的增长空间。

太空产业主要有以下这些:

①旅游业:太空旅行

马斯克的 Space X 和贝索斯的 Blue Origin 已经开启了这项业务,船票在百万美元以上,目前阶段只有少数富豪才能消费得起;但是,随着发射成本持续降低,未来这个票价可能会越来越便宜,从而可以让更多人可以承担费用。

②农业: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其实就是把种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使得种子发生变异。也是已经在进行中的业务。

③通讯:星链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在俄乌战争中已经为乌克兰服务了。俄罗斯最近含蓄威胁要击落马斯克的星链卫星,这也是马斯克最近在社交媒体 “为俄罗斯说话” 的原因之一?

④制造业:太空制造工厂

这是将来时。如果未来火箭发射成本可以降低到一定程度,那么完全可以把制造车间、包括制造机器等分解成模块和零部件,发生到外太空,再利用星链网络来操纵机器人、将这些模块和零部件组装起来。在失重环境下,太空制造工厂可以制造很多地面上无法生产的无瑕疵产品,也可以降低精密机械的阻力。

⑤生物制药业:太空生物培养工厂

这也是将来时。同样利用太空失重环境、使得培养和制造比如蛋白质结晶这样的产品,品质更好费用也更低。

……

如果太空殖民是在现实空间中不断拓展、探索未知领域并试图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元宇宙就是试图建立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空间,并试图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虚拟空间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游戏,比如你可能会在游戏中一掷千金,就为了大量抽卡、以便获得 “神兵” 或者 “稀缺皮肤” 等。

在现实中,一件衣服从设计生产到营销售卖、需要一整条产业链,而且由于存在 “生产 - 需求” 的时滞,使得服装行业很容易出现大量库存;但是在虚拟空间,“生产” 皮肤的边际成本为零、可以无限复制,而且不存在库存问题。显然是更好的商业模式。

我理解,扎克伯格的 “元宇宙” 是想搞一个沉浸式虚拟空间,让人们更多在虚拟空间花钱,包括但不限于买皮肤、买艺术品 (NFT)、甚至可以买地 —— 比如去年年底,林俊杰花费 12.3 万美元在虚拟世界平台 Decentraland 里买下了三块虚拟土地。如果元宇宙能够做成,那么人们可能会把主要消费投入到虚拟空间中,从而让 Meta 和扎克伯格赚大钱。

当然,提出元宇宙概念并改名 Meta ,也可能是扎克伯格为了提振股价而讲的一个新故事,并试图摆脱 Facebook 糟糕名声的努力。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尝试解决增长的一种努力。

因为美国人只要把视线回到现实世界 (非虚拟世界)、回到蓝星地球 (非外太空) 中去,就会发现产业地图上到处都是中国人。欧洲日本的产业堡垒摇摇欲坠,美国的产业堡垒暂时遭受威胁有限,但按照中国人这个势头,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逃离现实、寻找新增长空间:外太空和虚拟世界,就成为了两个尝试的路径选择;无论哪种选择,核心都是 “逃离现实产业”。

……

综上,需要去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要立足于现实和实业,把资金向实体经济引导;以及,我们向高端产业攀爬,试图突破卡脖子的用意是什么。

因为,我国追求的是 “硬实力”。

那么,什么是硬实力?

①船舶制造能力,对应的是普通军舰和航母的制造能力;

②汽车、拖拉机、卡车等制造能力,对应的是坦克、装甲车、运兵车等制造能力;

③大飞机 C919 等的制造能力,对应的是战斗机的制造能力;

④芯片半导体制造能力,对应的则是军舰、坦克、战斗机等的内核。

美国霸权的底座,是美国军事实力。

FAANG 当然都是很厉害的科网公司,也是目前蓝星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是,真正代表美国 “实力” 的公司,是英特尔、德州仪器、高通、英伟达等半导体行业龙头公司,是福特、通用等汽车制造龙头,是波音 (可惜已被金融资本玩废) 等飞机制造龙头,是…… 哦对不起美国已经失去船舶制造能力了,目前市场主要份额在中国和韩国这里。

底座是无声无息、不那么起眼,甚至不怎么赚钱的,但失去底座之后,高营收和利润率都是无本之源。你可以去查下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在 FAANG 的收入构成中,50% 以上来自于美国之外;中国互联网公司享有中国市场,美国互联网公司享有全球市场,所以营收和利润更高。

若没有美军去挺美元,并让美国公司占据全球市场并获得大量收入,美国也就没有足够资金去支持其研发投入,并维持高科技的领先位置。

……

如果说中国未来 30 年的增长、主要依靠吃掉西方的高端产业。以及,中短期来看,我们吃掉的会是欧洲和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德日の燃油车产业、日本の机器人产业、德国的化工产业等等。

那么中长期来看,我们会把 “陆 + 海 + 空 + 芯片等内部精密制造” 完善并自成体系,让我们的军力支撑起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挤压和吃掉美元市场份额…… 最终,把整个世界的体系建设抓在自己手里,成为制定规则的国家。

当你成为整个体系塑造者的时候,“增长空间” 问题,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来源:何夕观察 微信号:top100fundmgr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77642.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