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在看一本书《素锦的香港往事》。
本想借此了解一下 50-70 年代的香港股市,房市啥的。
但意外发现,这本书太精彩了。
值得推荐。
它完全是真实的个人命运,不带虚构。
书写的是一个名叫 “素锦” 的上海女人。
1956 年前往香港寻夫。
她的丈夫章文勋赴港后,寄回上海的抚养费不断减少,后来更是完全断绝。
素锦一人抚养 3 个孩子,生活十分辛苦,不得不前往香港找活路。
素锦 1956 年坐船到香港,目的就两个:
1) 要到钱,迅速返回上海抚养孩子;
2) 讨回男人的欢心,把孩子接到香港团聚。
她离开期间,孩子们就由妹妹素美帮忙照料。
但没想,素锦这一走就是 20 年;20 年间再没见过儿女。
1956-1976,总共 20 年间。
相隔千山万水,素锦和妹妹素美互相通信,写了 400 多封信。
主要关于孩子的近况,日常生活烦恼等等。
书的作者把这 400 多封信件,原汁原味写成了一本书。
所以这本书不是名人传记,就是一个普通底层女性的挣扎奋斗史。
读完像看了一场电影,又像做了一个梦。
书不长,很快就能翻完。
一
素锦到香港后,章文勋对她十分冷淡。
只想甩了她。
又加上章的生意也不景气,并不愿意付给素锦钱。
素锦没法撕破脸,只能苦苦哀求。
“你再坏点我也原谅,我晓得你没钱。我个人不需要你负担,但三个小孩,不能叫他们饿肚皮。”
一年多后,章文勋才终于给了素锦 200 港元。
素锦欣喜若狂,第二天就给妹妹寄了 100 元,剩余备用。
这里有个背景 ——
素锦 1924 年出生在上海,因为家境贫寒,14 岁在舞场做舞女。结识章时,后者已是有妇之夫。
所以社会上认为,素锦是 “妾”。
她一直为这个身份深深自卑。
素锦信中不断叮嘱孩子:
“我们要非常刻苦的生活,不能有一点点奢望。你们一定要勤力学习和专心读书。”
“一定要敬重阿姨和姨夫,要听话。”
在香港的前两年,素锦一直寄住在远房的亲戚家。
受人白眼,她难免感伤。
“世间唯有父母的付出不会断供,其他人都有定额。”
二
素锦来港第三年,章终于给她租了个小房间。
每月给她 250 港元,作为生活费。
素锦小心计算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钱寄回上海。
亲戚请看电影,素锦一律不去,免得还礼。
也从不逛街,怕要花钱。
如果要穿衣,花十几块钱买布,自己裁剪。
虽然素锦不富足,但把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条,出门也穿得整整齐齐。
她自己骄傲:
“每逢出街,人们或以为我是个有钱人,有眼有白的。”
…
素锦也积极自救,靠打工自谋生路。
第一份工作,在李嘉诚的塑胶花厂做女工,李嘉诚正是靠这个厂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素锦又辗转进了一家高档餐厅当收银员。
每月薪资加小费一共 200 元港元左右。
但香港当时房租涨得凶,光房租就要花掉 115 港元。
为啥香港房租涨这么猛?
因为大量的人进入香港。
仅 1962 一年,就有大约 15 万人涌入香港。
人口激增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物价飞涨,失业率高企…
三
素锦吃了很多苦头,但庆幸的是,后来十年生活慢慢好转。
章经历了诸多变动,事业不如意,原本的情妇离他远去。
人到了中老年,才开始看重素锦的贤惠
也愿意给素锦更多的钱。
从素锦往上海家里寄的钞票数额,也能看出。
不完全统计 ——
从 1956 年到 1966 年,这前 10 年,她一共给上海寄回了 2632 元港币。
(约人民币 1 千出头)
这个阶段素锦生活艰难,手头上捉襟见肘。
但从 1967 年到 1976 年,后面这 10 年,她共寄回 33900 元港币+1000 元人民币。
(总计约人民币 1.3 万左右)
当时,内地城市居民的月工资收入不到 100 块。
又加上内地物质极度短缺,除了金钱之外,素锦还在香港买了大量东西寄回上海。
营养品,酱油,猪油,布料等…
换个角度来想。
要不是素锦在香港长达 20 年的回寄金钱+物质。
她远在上海的孩子,生活或许会面临挺大的困境。
四
书中对金钱的描写很多。
普通人不断被时代的巨浪颠扑摔打,令人心惊。
比如进入 70 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
房地产行业十分繁荣。
素锦动过买房的心思,可惜有心无力。“那些做房地产的人是舒服了,一层楼要卖到六七万到十几万,房地产涨价,比前二年涨一半… 现在呢,四百呎的房子(注:37 平米左右)要五万元,还有什么可说。”
比如股市。
70 年代,素锦被香港亲戚拉着炒股,赔了一笔不小数目。
素锦夜夜失眠,以泪洗面。
素锦经历的是,1973 年港股前所未有的股灾。
跌幅高达 91.5%,历时将近两年。
我在 wind 找到 1970-1978 年左右,恒指的表现 ——
那年很多散户破产、自杀。
素锦信中说:
“许多女人将首饰卖掉去买股票,将房子卖掉去买股票,还进银行押了再买股的,那真是不堪回首。
许多人发神经,想不开自杀”
到了 1974 年,石油危机又来了。香港石油荒,物价也飞涨。
素锦信中写到:
“我已经节约得不能再节约了… 但香港政府却无意管制物价,听其自然发展。”
素锦还提到了香港银行破产,储户挤兑… 等种种事件。
我在看的时候,有时难免会觉得 ——
原来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种种荒诞事,过往的历史中早就有过。
素锦常常在信中写道,大环境越来越差了。
身边所有人都穷,都在为钱发愁。
“我们这里赚钱机会日少… 我节流已是无可再节的。下半年会更加恶劣。唯一办法是,坚忍度过难关。”
素锦的最大理财智慧是节俭。
普通人无法左右世事变幻,唯有攒钱傍身。
素锦节俭得简直从牙缝里抠钱,对自己非常苛刻。
“古言说大富是命运,小富靠勤俭;虽则不能大富,也当致力于小康”
。。。
到了 1976 年,素锦的信戛然而止。
我们无从知晓她后来发生了什么。
2013 年,一位收藏家无意中从市场上买了这 400 多封信。
藏家出于好奇,尝试过寻找她的后人,但没有结果。
后来将信件转交给作者,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挺有启发。
可以帮我们了解 50-70 年代艰难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和理财智慧。
《素锦的香港往事》在得到 app 上有电子书。
当然,也可以买本纸质书翻翻〜
来源:越女事务所 微信号:ynducai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9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