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 Rain: 师座搞错了我想要在这句话里面表达的意思。如果简单按字面理解,那我们取钱的时候第一手是银行柜员,岂不是说明我们取钱越多柜员越受益?
这里面的传导机制是这样的:
1. 理想中的经济学模型:今天车子 1 万一辆,鸡毛菜 1 元一斤,明天货币增发 100%,明天一开门,车子标价 2 万一辆,鸡毛菜 2 元一斤。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但这不符合现实的货币传导机制。
2. 真实的货币、价格传导机制是通过收入利润的流转机制来实现的:
具体的例子如下:
原来全社会总共有 1 万元,现在央行新创造了 1 万元新货币,全社会的货币增加了 100%。但这个新发行不是 100 个老百姓每人都获得了 100 元。而是 1 月 1 日,央行通过工商银行给政府城投或者某央企放了一笔 1 万元的贷款。
然后央企或城投开始花钱,他们决定在 1 月 2 日用这个新增的一万元来造开发区大楼。那么水泥厂、钢铁厂、包工头是不是需求就增加了?对他们来说,1 月 2 日全社会的需求真正地增加了,水泥开始赚钱、钢铁需求开始改善、包工头开始找农民工做项目(货币传导的第一道)。
但是 1 月 2 日那天,开饭店的小张、表演擦玻璃的小姐姐完全感受不到这天的需求发生变化。1 月 2 日这天,货币的发行对他们是没有影响的。
假设工程 1 天就做完了并且回款了,1 月 3 日这天,水泥厂和钢厂老板发了大财。他们的利润和手上的现金都大幅改善了。于是他们开始消费。1 月 3 日这天,他们打赏的小姐姐发现收到的大火箭突然变多了。于是小姐姐也很开心(货币传导的第二道)。
1 月 4 日,小姐姐为了庆祝昨天收到了大火箭,决定下馆子搓一顿,于是小张发现今天的生意也开始改善了(货币传导的第三道)。
如此如此,货币逐渐通过更接近货币的人向不太接近货币的人传导。但我们要知道,水泥厂老板赚了 1 万元,但他们的消费增加是不可能增加 1 万元的,是要打折的。因此,到小姐姐这里额外拿到的大火箭可能只有 6000 元。而小姐姐出去吃饭花的钱可能只有 3000 元。
因此,货币传导链条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你在本次货币发行过程中的受益程度,这本质上是一次再分配过程。原因就是大家在没有感受到需求变化前是会粘滞在原有的名义价格上的(小张在小姐姐来消费之前是不敢随便涨价的)。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在小张的社会认知里,全社会的货币不变(还是 1 万元总货币在外发行),所以全社会总共有 1 万元价值的一千碗面条的合理定价应该是 = 1 万元(货币)/1 千(碗面)=10 元一碗。
但有些人已经比你提前知道全社会的货币是 2 万元了。人家心里知道,现在的合理定价应该是 2 万元(货币)/1 千(碗面)=20 元一碗。
但你不知道,你不敢涨价,所以人家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占了你的便宜。
这就是离钱更近带来的额外好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9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