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梨 GPT:早上看到一个北美杰出女性的家庭账单。当然也没多杰出,只是说每个月直接育儿支出的 2500 美金跟国内比肯定是排在前面的。我试图从这个现象和价值理论出发谈一个人口悖论。
++++
育儿消费是典型的预期消费。这个在一定程度上类似那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在一次集体开车的旅行之后,问卷调查表明,80% 的人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在这群人里的 20% 的水平。
育儿消费也带有明显的投资属性,那就会被经济学规律限制。当市场上的机会资源稀缺时,比如商业领袖就只有那么多,大学教授的职位也只有那么多,高薪的律师和医生职位也只有那么多时,当成功是稀缺属性时,其实统计上注定了大部分人是投资失败的。这个不是父母能不能知道孩子不是天才怎么跟自己和解的问题,而是硬碰硬的在浪费社会资源。
++++
Roughly,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很有机会和貌似机会均等的「上层社会」,和天生没什么机会的「下层社会」。
我还记得大学时 1993 年毕业的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大学生状态,那个时候我们系列有 1 个围棋业余四段,3 个业余三段,全国大学生桥牌赛的第三名,楼上外文系一个哥们儿在上铺看武侠小说的同时,宿舍的桌子上摆了两盘棋他在上面下盲棋底下一群人商量怎么走没人能赢他。各种歌唱舞蹈比赛的选手台艺都非常生猛,体育差一点,南方人身体对抗上身材瘦小有点吃亏。
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呢?因为包分配和哪儿来哪儿去的制度已经注定了这个孩子毕业后回原籍所在地从事什么工作,是中学教师,事业单位的科员,工厂的技术员,气象站的观察员,诸如此类,专业对口的几率接近于零。
在没有稀缺机会的社会形态下,也没有人给出超额的育儿投入,人口出生率就还可以;实际上在整个生物界出生率都是和与自然环境竞争的,构建这么复杂的生存竞争金字塔并且自我分类,分流,只有人类了。
如果这一节说的粗糙模型是大体成立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同样粗糙的结论,就是中产构成社会主体的社会结构是不稳定的,因为育儿投资统计上,大多数人都失败。欧美和日韩吃到过全球化红利,但最终中产拒绝生育了,经济学规律起了作用。
作为对比,「下层」社会结构的育儿成本一模一样的低,生育率没有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
++++
所以相比医疗免费这种自私自利的老年人想法,一个更好的社会形态是,老年人小病治治,大病算了,真正应该开放免费的,是教育。教育成本越低越好,姚期智的课程就不应该象卡耐基梅隆的要求那样,学生不允许未经授权在课堂上录制和发布课程内容。
相反,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只留下(毕业时的)水平考试制度,放弃至少是本科阶段的入学考试制度,孩子们不要去大学上学了,所有的教学材料公开。鼓励教授们狂卷,而不是孩子们狂卷。
把疯狂贴补孩子在大学读书的教育经费换成贴补抽签式公平的实习制度,就是在水平考试成绩之上安排公平实习机会。成绩最好的孩子们可以去阿里,华为这样的企业实习,如果外国企业愿意加入这个计划,孩子们也可以去微软实习,等等。
++++
这是今天早上的一点思考。不成熟,欢迎大家批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0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