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我国男性相比之前的消费有了很大的增长

@sven_shi:今天有媒体出调研,说从去年开始,我国男性相比之前的消费有了很大的增长,粗看确实是个好消息,多花钱也是多拉动经济。可是现实中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他们消费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这两年中国男性收入增加,所以他们消费增加了吗?

不是的。他们的整个消费习惯变了。

我国之前对青年男性其实是有非常严格的路径规划的。男孩子毕业找到工作了,第一要务应该是 “为了结婚,攒钱买房”。对男性,有很高的储蓄引导。这个储蓄,在他们结婚的时候,会变成投资去加杠杆,通过房地产市场进入社会。

简单说,就是过去的时候,这些男性普遍是毕业之后存钱,到了结婚的时候去买房子。比如凑个 30 万的首付,贷款 70 万,总价 100 万买套房子。现在是这些男的不存钱了,把钱拿出来消费掉了。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以观测到男性的消费增加。

可问题是什么?

“杠杆” 没有了。

政策上是不断的放松去让这些男性加杠杆。比如现在房子首付就 15% 了。15 万首付就能贷款 85 万一样去买 100 万的房子。可是这些男性一旦被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之后,他们别说储蓄了,根本就没有加杠杆买房的动力了。

因为借钱要还,房贷会严重的影响他的消费。

这个东西在房产数据上显示就是我们国家的结婚数确实在逐年下降,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居民中长期的贷款(主要是房贷)在迅速的减少。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变成了一个新时代年轻人生活的 “习惯”,那么我们之前整个居民端的经济逻辑都要跟着变。

大家都去杠杆了,银行的钱想放都不知道借给谁啊。

我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就是研究大众花钱方式的改变,会发现结婚和生孩子对大家来讲是个 “不幸福的需求”。但是你仔细去看这个需求,又会发现它对社会很重要。

数据观测的一个现象是我国男性的消费在抬头,这两年增长非常的迅速。但是整体的内需消费又不足。这是个什么现象呢?

这和基层男性的定位有关。一般来讲基层的男性从文化训练上,是被当作 “牛马” 去培养的。他们毕业开始工作之后,有很强的储蓄压力。也就是说,他们是把钱存起来,为了未来的婚姻和生育去做准备的。买房生孩子,都很花钱。我们的社会舆论上,也普遍把购房当作是一种 “男性责任”。

那这种婚姻购房行为,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杠杆。比如一个人存了 30 万首付买房,他可以贷款 70 万买一套 100 万的房子。这笔钱如果溯源的话,大头就是地方上卖地的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的税费。同时他购买婚房还会带来大量的消费。因为他房子是自己住的,所以他要从软装到硬装,还有大量的电器需要购买。

这里面的消费量级的差异,不是一个男生买两个显卡,上网充点游戏能比的。

结婚购房之外,生育也是内需的大头。

现在政策上和之前比起来,是鼓励大家生育三胎。但是整体生育数量比一胎化的时候还要少很多。哪怕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很多都不愿意生二胎,更不要说三胎了。

生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是需求。

大众在长期的舆论规训下,已经习惯了 “一个孩子,全力培养” 的路径。可是相对比起来,你说你是生一个孩子开销大,还是生两个大呢?对社会也是一样。没有孩子,连教师和相关的基建都不需要了。接下去怎么拉动内需都不知道。

而最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就不愿意生育了。你想想看,一个不想生育的人,他消费上是不是相对而言会更加保守?因为他要存钱养老啊。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你有个孩子,他要补课,你有存款会拿出来吗?你要是没有孩子,你未来养老就只能靠自己的积蓄,那么你是不是就更愿意多存钱呢?

而这种改变,在男性身上变得更加明显。最典型的就是去看付费的相亲用户性别比。舆论宣传上可以让媒体有一个统一的口径,但是谁去付费你一查就有。付费用户的比例在变,也是不同性别间对未来的预期在改变。

也就是说这些男性要是不愿意再像过去一样做牛马了,整体的消费和需求都会大幅度的减少。他们是整体上生活更加幸福和轻松了,但是社会整体结构和规则都要被逼着改变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12506.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